Revit是什么?Revit的前世今生,Revit诞生18年的历程!



在PTC卖出Reflex的同时,Pro/E的软件开发人员Leonid Raiz和 Irwin Jungreis从PTC离职,当时他们的想法是把Pro/E的思路带到建筑行业,或者说继续延续Reflex的使命。

在1999年,公司聘请 Dave Lemont 作为 CEO,并且招聘了两位董事会成员:SolidWorks 的创始人 Jon Hirschtick 和 CMD Group 的创始人 Arol Wolford。


顺应着手绘图思维的延续,大部分建筑师很难接纯三维设计,对信息的管理大多数也仅局限在了图集的管理上。

而Autodesk在推出ArcCAD时也提到了“Database Building Design”、“Object Design”等词汇。如果这些词汇当时被行业所接,现在的BIM可能就不叫“BIM”,而是叫“BM”、“VB”、“DBD”。
但这些名词始终没有流行,一直到了2002年。


根据参数显性化和通过参数积累构件信息的建模特征,Revit团队提出了一个名词,并由Dave Lemont在黑板上写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在分析不同历程CAD的局限后,Autodesk提出建筑行业需要一个专有的信息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于是将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作为Autodesk的解决方案推出。
整篇白皮书中虽然没有提Revit,但书中阐述的大多数内容以及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这时候还没有“BIM”这个缩写)的优势都是根据Revit的特质展开。
就这样,“BIM”身上刻满了Revit的痕迹。

同时,这时也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出现了,就是后来被称为“BIM之父”的Jerry Laserin。

在Autodesk发布了BIM白皮书后,Jerry在博客里发布了著名的《Comparing Pommes and Naranjas》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在后来的许多文献里被认为是拉开了现代BIM的序幕。
Laserin在文章里表示,自己很喜欢Autodesk提出的“BIM”这个词(第一次出现缩写)。
相比于其他软件商提出的名词,“BIM”更符合建筑行业的特质。

“Building” “Modeling”这两个动静结合的名词中间加上“Information”,让这三个词包含了更多的含义:Information可做很多用途。
总之,Jerry Laserin非常喜欢“BIM”这个名词,并在文章中表示“BIM”比“CAD”更能描述建筑行业对设计软件的预期。
随后,这篇文章被推送给了无数博客的订阅者。
身兼数个杂志编辑的Laserin在同行间串门也很多。在Autodesk发布BIM白皮书后,Laserin去不同软件公司时都会问大家对“BIM”的看法。
这些软件厂商普遍都表示自己早有类似的解决方案,只不过名字不一样。但同时都承认“BIM”这个叫法更有针对性,可能在市场上很讨喜。
当时达索的市场经理Crily Cohen还在网络公开发表过对“BIM”的看法,作为高端CAD市场的产品销售,Crily Cohen认为“BIM”是老概念新名词,建筑行业连推动3D都那么困难,几个动名词结合的单词是改变不了建筑领域CAD的现状的。

Chuck Eastman后来把这场辩论称为是伟大的辩论,因为这个辩论让软件厂商达成了一个共识:建筑行业需要一个名词,来推动其信息技术的发展,“BIM”来做这个名词最合适。
在软件商把BIM作为建筑领域信息技术的专属名词对待后,软件公司很快就联合咨询机构编制市场报告,宣传使用BIM的价值。
BIM出现最早期的时候,比起“BIM是什么”,行业对“BIM能做什么”更感兴趣:大家从建筑行业的各个业务出发,看是否能与“BIM”的方式结合,来解决以前的痛点。
就这样,建筑行业几十年的诉求和痛点都被整合到了一个名词里:BIM。
所以在BIM出现后,建筑行业几乎每一个业务领域都在探索基于“BIM”的理论体系,自身的产品怎么改善或者怎么打造新的产品。

伴随着BIM标准体系的完善,美国在2007年发布了第一个国家BIM标准:NBIMS v1.0。

美国最早那批推BIM的政府甲方也只是要求项目用特定软件按照特定的标准提交特定的交付物,美国BIM国标也不是强制性标准。
时间进入到2011年,英国政府在5月份的时候发布了一个在BIM历史长河中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政策性文件:《政府建设战略2011》,英国著名的“BIM强制令”就是出自这个文件:BIM从市场自发变成了政府强制。
英国的这个政策影响了后来很多国家对BIM的态度。
BIM强制令的背后其实是个巨大的逻辑体系:不管哪个行业,其对应的信息技术发展和相关标准在不同国家之间都是一种竞争,背后都是一个巨大的博弈。
建筑行业也是如此。

而英国在早期时,也一直是商业CAD的主要领导者,和达索、Autodesk在最早的时候都处于同一起跑线。
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产品最终都逐渐消失。而两大源自于剑桥的CAD内核,其主要发展史基本也和英国无关。
每个专业领域的信息技术都不是一个独立的技术,其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的进步。
例如CAD的发展除其本身内核底层外,还与计算机、操作系统、处理器、互联网、其他配套产品等综合发展息息相关。

“BIM”恰巧被选做了建筑领域的这个代名词,虽然建筑行业并没有高端制造业那么引人注目,但“BIM”后面的逻辑与制造业CAD/CAE相关技术的逻辑是一样的:
再好的口号,再漂亮的名词,没有底层技术的支持,很难有所突破。
英国把BIM推广作为国策也确实起到了显著的作用,配合着英国顶级顾问、工程团队的主动输出,BIM Level 2配套的标准体系在国际上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越来越多的产品开始适应英标。
而英国也靠着BIM Level 2的输出,本土产品硬生生的在全球建筑软件体系中有了逆袭的迹象。

ArchDaily在“BIM”这个名词出现的10周年的时候,曾发表了一篇文章。
里面说“BIM”这个名词的出现,背后其实是美国与西欧在建筑软件市场上竞争的产物,经过发酵,才变成现在的无所不能。
建筑软件的每一次升级伴随的都是其他技术的进步:CAD技术从50年代末就已出现,但一直到PC出现后才迅速普及,这期间大概是20多年的沉淀;
而从CAD到Object CAD再到Parametric和BIM,也是得益于硬件、系统、互联网、移动端等技术的进步,这个过程大概又是20年。
从BIM白皮书到现在,18年过去了,现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比原来更复杂的BIM,配套的相关技术或者名词也变成了“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5G”等。
这也是为什么BIM变得如此沉重的原因。

只不过这时大家从对“BIM”吐槽变成了对Revit、ArchiCAD、CAD Architecture等设计软件的吐槽。
没有“BIM”,还是会有“碰撞检查”这个事物:利用模型三维可视化发现设计的错漏碰缺。Navisworks、Solibri都是年龄比BIM还大的产品。

“BIM”的出现只是把建筑行业各个业务与信息技术和工具相关的内容整合到了一个名词里,“BIM”背后所代表的诉求和行业的努力在其出现前就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
当然,这个诉求不会因为“BIM”名词的出现就会一下子解决。

真正的蜕变必须需要一个成人礼,不管是BIM、Revit还是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Revit是什么?Revit的前世今生,Revit诞生18年的历程!
文章链接:https://cimzj.com/563.html 本站提供的一切软件、教程和内容信息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 本站信息来自网络,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或手机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