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信息模型( CIM)到底要怎么建设?

当前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世界格局风云变化,科学技术蓬勃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入,人类社会正在从以工业文明为中心向以信息文明为中心转变,信息技术正在给各行各业带来深刻变革。城市作为现代人类生活的基础,其建设方式、运行方式同样在发生变革,近几年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多次提出了智慧城市和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要求,为城市的发展建设指明了方向。在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推动下,城市信息模型(CIM)的概念应运而生,从物理城市的数字化镜像角度,为城市各级数据的有效协同、计算分析、事件预警、动态演化和仿真可视化等提供支持,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城市信息模型(CIM)的建设思考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近年来,我国的一些省市以大力推进CIM平台建设为抓手,促进城市智慧化建设。2016年,我国在“十三五”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随后CIM理念逐渐得到了业界重视。作为解决智慧城市建设中信息集成以及业务协同工具,CIM对政府在城市的数字化治理以及数字孪生理念的落实起着重要作用。2019年12月,住建部在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开展“美丽城市”建设试点,加快构建部、省、市三级CIM平台建设框架体系;在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颁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将CIM相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纳入城镇基础设施类的鼓励性产业。由此可见,CIM平台标准的建设以及CIM相关技术的普及将是我国未来智慧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CIM:数字孪生城市的核心
CIM发展现状
CIM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手段
CIM汇聚城市全生命周期的各类多源异构数据
城市是数据的最大载体和产生体,包括连接人与人的互联网数据,连接人与社会组织的公共数据,连接人与物或者物与物的物联网数据以及记录城市地形、地貌、建筑物等地理信息的时空数据,特别是经过多年的电子政务和智慧城市建设,各政府部门、行业和互联网+的企业积累了一定具有价值的数据,同时建立了收集这些数据的技术能力。但是,这些数据多为条状化、块状化,形成了新形式的数据碎片、数据孤岛和数据壁垒。CIM技术正是借助大数据、BIM、IOT和5G技术的发展,以国家正在开展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为契机,将上述海量城市数据进行汇聚、融合、治理、分析,并构建基于CIM技术的大数据库,为城市治理、产业服务和民生服务提供数据赋能服务。具体来讲,CIM数据包括但不限于基础地理信息类、规划信息类、建设信息类、感知信息类、经济社会类、政务信息类、主题数据类等数据类型,覆盖了从宏观到微观、从室外到室内、从地上到地下、互联到物联的数据,基于此建立城市物理实体空间及其各类信息的多源异构数据模型,形成城市物理实体空间的数据资产。
CIM为实现城市精细化治理提供监测预警功能
CIM技术在实现上述决策分析功能的同时,还具备高效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如在城市内涝、冰冻灾害、台风地震等突发灾害发生时,可以通过接入气象、水文等动态数据,利用物联网技术,随时掌握实时情况,进行基于CIM技术的模拟推演、应急指挥、联动处理等场景应用,提升政府部门的应急事件处理效率和能力。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城市信息模型( CIM)到底要怎么建设?
文章链接:https://cimzj.com/1584.html 本站提供的一切软件、教程和内容信息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 本站信息来自网络,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或手机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

共有 0 条评论